步子了 。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
(2)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
五、结合生活,深化道理 。
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小节 。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六、布置作业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
学生小练笔 。
小学语文《科利亚的木匣》课件篇三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 。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 。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2、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
3、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
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左琴科的故事里,去认识一个也爱动脑筋的苏联孩子,板书:科利亚一起喊喊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木匣,可喜欢了,板书:木匣指导写法、读音 。
你认为木匣什么样?科利亚的木匣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二)、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
1、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写了些什么?
埋木匣——挖木匣——明白道理
2、出示词语 。
(三)、品读感悟,明白道理
1、埋木匣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科利亚的世界吧,请同学们认真读1-3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
(1)指名读,哪些词语写出了科利亚的动作?请你用“”标上 。
课件出示:放、盖、踩、撒
(2)再读,注意这些表示动作的词 。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学们再读读,边读边想想 。你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说一说 。(数十步: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为了以后能挖木匣;用脚踩实是为了让土平整,就像没有挖过一样,这样敌人就不容易发现;撒上一层细沙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 。)
追问:你从他的这个动作感受到科利亚做事怎么样?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利亚?
(多么聪明,做事多么细心,考虑很周到 。)
(3)让我们把我们感受到的送到句子中吧 。(齐读)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又一次感受到科利亚的聪明、认真 。科利亚为什么这么认真的、小心的埋木匣?
(4)学习第三节,理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①、自由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呢?
敌人他们的村子来了了;
他们一家人要到外地去躲避东西带不走;
他看到妈妈把大箱子埋在了离家门口三十步的地方 。
②再仔细读读这几句话,想一想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前一句和后一句之间的联系吗?
③、这小木匣里到底装些什么?
原来,小木匣里装了这么多小玩意,什么都有,句子中哪个词是这个意思?
这些好玩的小玩意儿,对于五岁的科利亚来说,那可都是(),这个小木匣也可以称作他的(宝匣)
难怪科利亚埋木匣时那样认真、小心,这可都是他的宝贝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和科利亚一起埋下小木匣吧 。(读埋木匣的句子)
2、挖木匣
过渡:科利亚埋好了木匣后,跟随家人远离故土,来到了喀山城,这一住就是四年,整整四年啊!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科利亚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曾给他带来多少欢乐的小木屋,尤其让他惦念的是他心爱的——小木匣 。四年的卫国战争终于结束了,回到家乡的科利亚多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