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扬·马特尔又来挑战读者的三观了,这一
该如何形容初读《葡萄牙的高山》时的感受呢?
那要追溯到2015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书展开幕前几天,按惯例书探会提前筛选重点书推送给我们。在一封荐书邮件里,平常说话风格简短的她显得有些激动,字里行间难掩兴奋,她说这本叫The High Mountains of Portugal的书内容真的相当“crazy”,一口气读罢,便赶紧推荐给了我们。当然,她也特意强调了这本书的作者——那本著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Yann Martel)。
(图)扬·马特尔照片
当年,李安选中《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编电影,完全出自对这个故事的喜爱,他不但自己反复阅读,还推荐给了太太和孩子。他评价道:“马特尔的思路非常现代,他使得东西方文明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存在于文字中,更强调哲学和思辨,同时笔调是比较聪明的,在一个刺激的故事内部,安置了幻觉、信仰、神学、动物学等话题,给出了比如‘旧约’、‘新约’合二为一的叙说思路。难得的是,小说回归到人的本身,甚至于你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下一步要做什么,都有很巧妙的回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海报
当我拿到《葡萄牙的高山》(The High Mountains of Portugal)英文版PDF时,距离“少年Pi”在国内大热已过去三年,距离其英文原版首次出版已经过去将近十五年。马特尔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一篇访谈中,他提到自己的创作方式“向来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前爬”。完成《葡萄牙的高山》之前的十四年间,他只出版了寥寥四部作品。在“少年Pi”的序言中,提到过早在1996年他就已经在写一个“1939年发生在葡萄牙的故事”。而在一篇专访里,他再次提到,这个故事“从我上大学时就已经躺在我脑海里,至今三十多年了”。
这个故事我们已经等待了太久。
《葡萄牙的高山》简体中文版封面,沿用了英文原版的设计,细节中藏着许多和内容有关的线索
01 从倒着走路开始的故事
作为全球第一批读到《葡萄牙的高山》的读者之一,阅读过程中我的心理活动如下:
????
……
!!!!!!!!
这一次,马特尔进一步挑战了叙事的难度。他讲述了时间跨度长达一个世纪,三个时间、地点、主角各不相同的,看似独立却环环相扣的故事。
1904年的葡萄牙里斯本,一位名叫托马斯的男子以倒着走路的方式来应对这个无常的世界。他在整理古物时发现一本来自200多年前葡萄牙殖民地圣多美的神父日记,后者在目睹奴役和杀戮之后大彻大悟,成为一名教会的叛徒,并为心中真正的上帝制作了一件“世间罕有的圣物”,而托马斯则着了魔似的想要找到这件圣物……
1938年,一位病理医师在解剖室邂逅自己举止古怪的妻子,她谈起阿加莎·克里斯蒂与《圣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初读这部分时,严密的逻辑推演令人有一种智力的快感。而直到两年后的2017年,在编辑阶段第四次看到这段时,我才突然明白了医师的妻子究竟想说什么,汹涌的情绪突如其来,令我潸然泪下。
医师的妻子临别送给丈夫一件礼物,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死亡约会》,熟悉这部作品的读者读《葡萄牙的高山》可能会有额外的收获
妻子离去后,奇怪的客人随之而至,一位从葡萄牙高山区的小村庄跋涉而来的老妇,想要知道自己亡夫的讯息。接下来的情节暗黑离奇,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温柔……
越往后读,越发现新的细节与前文的巧妙呼应,仿佛完美咬合的精密齿轮。乱如麻的思绪也逐渐理清。然后就渐入佳境,整个人被牢牢钉在椅子上,直到读到第三个故事——一位加拿大参议员意外邂逅一只与他心有灵犀的黑猩猩,鬼使神差地和黑猩猩踏上寻根之旅——我感到一阵头皮发麻,大脑越来越兴奋,完全停不下来。
终于读完全书回过神来,世界已经笼罩在黑夜和微茫的月色中。万籁俱寂,只有在台灯前枯坐的我,半晌回不过神来。
凌晨1点43分,我用邮件发出了一份3800字的审读报告。在报告开头,我记录下了当时的心情:
“花了七八个小时,终于把这本看完了……
之所以耗时这么久,一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烧脑,在表层的故事之内暗含许多隐喻;二是因为全书的三个部分互有关联,不完整看完真的很难说清作家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先说一下整体感觉,“这书确实如书探所说的一样,相当‘crazy’,读到好几处我很想说‘作者大大请收下我的膝盖!’并且三观受到很大的震动。这前提还是我是无神论者,对于西方那些有宗教信仰的读者,就更是挑战了。”
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老板的回复:“确认是这次书展重点了。”
02 这是一个暗流汹涌,堆满镜子的世界
如果说在“少年Pi”中,以茫茫大海上的一人、一舟、一虎,在冷酷无情的自然绝境中逼迫读者去思考自己与神、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最终“让你重新相信上帝”;那么在《葡萄牙的高山》中,马特尔则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一精心建构的秩序,让笔下的人物去经历信仰的幻灭和重建。在《葡萄牙的高山》里,信仰回归了其最本真、最纯粹的状态。书中的三位主角都曾经历人生最大的苦难——痛失至亲。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马特尔有如第二个故事中的病理医师,以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解剖人类最为独特、也最为复杂的情感——痛苦——并以寓言的方式将其埋藏于故事之中。
在痛苦之中,我们感到深不见底的孤独,我们需要相信某种恒久之物,才可游向痛苦的彼岸,得到心灵的救赎。马特尔犹如一位现代使徒,坐在时间长河的岸边,娓娓道来一个个现实与幻境交织的故事。他借书中角色之口道出了原因:“故事对我们的感召如同上帝对我们的感召,它直接触及人心,而且我们欣然向往。故事有益于人的心灵。”
《葡萄牙的高山》简体中文版内封上,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这就是家”的葡语原文
03 因为这本书,译者去了葡萄牙
就在《葡萄牙的高山》准备付梓印刷之际,译者亚可告诉我,他十一要去葡萄牙,而且正是要沿着书中所描写的轨迹,从里斯本一路自驾到葡萄牙高山区的偏僻小村子图伊泽洛!与书中描写的相仿,这个小村子真的只有一家餐厅,两座小教堂,民居都是两层的石砌小屋。本来正忙得焦头烂额的我,顿时感到扑面而来的幸福感,仿佛那个要去的人是我。当时便难抑心中的喜悦,发朋友圈感慨:
当梦想照进现实,当一本书将曾经互不相识的个体的人生串联起来,带我们飞向想象中的远方,飞向时间的荒野,这种时刻便是真正让我喜爱编辑这个职业,甘愿做幕后工作的真正原因。
译者计划的自驾路线
04 还有一枚彩蛋
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葡萄牙的高山》各国版本,包括简体中文版,可能会在版权页左下角看到一个竖排的单词“Aukitz”。印厂在印刷时曾以为文件出错,吓得停了机打电话给我。其实这并非印刷错误,而是应马特尔先生要求加上的。他并未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恳切地请出版方满足他这一“有些古怪的要求”。我对此非常好奇,曾试图查出这个词的意思,却一无所获。如果有一天你与这个词劈面相逢,领悟了它的含义,请一定告诉我。
简体中文版版权页上的”Aukitz“
英文版版权页上的“Aukitz”
-做書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阅读更多好文
??点击购买《葡萄牙的高山》
- 音乐桌面 2.0:音乐工作者如何提升生产力?
- 阿里自研分布式强一致关系型数据库——X-DB
- 孙二娘嬗变记
- 在陆家嘴做现金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AI对决至暗时刻——科大讯飞的“牢笼”与曙光
- 干货|深度解析两种信用评估模型
- 围棋 | 给孩子一生受益的三项能力(上篇)
- 今天,这张刷屏的图让无数人泪目
- 公祭日,这张漫画感动了13亿人!作者:版权属于全中国人……
- 最高法:打击“神药”损害,可申请“惩罚性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