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传统节日吗( 二 )


【冬至是传统节日吗】冬至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 。汉唐以来 , 宫女冬至后的女红 , 每天要多用一根线 。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 , 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 , 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 , 上有八十一个瓣 , 名为“九九消寒图” , 每天用红色涂一瓣 , 涂尽就“出九”了 , 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 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 , 用糯米粉做"冬至圆" , 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 , 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 , 表示"年"还没过完 , 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
有的在这一天“晒冬米” 。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 , 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 , 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
冬至食文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 , 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是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 , 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 , 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 , 后逐渐盛行开来 , 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 , 更成为名号繁多 , 制作各异 , 鲜香味美 , 遍布全国各地 , 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 , 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 , 而广东则称云吞 , 湖北称包面 , 江西称清汤 , 四川称抄手 , 新疆称曲曲等等 。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 , 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 , 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 ,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 ,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 , 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 , 知是明朝冬至天 。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 , 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 , 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 , 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 , 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 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 , 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 , 用以祭祖 , 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 , 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 , 一一祭拜祖先 , 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 , 还会大摆宴席 , 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 , 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 , 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 , 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传统文化意义2古人为什么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日
古代由于天文历法不够发达 , 故非常重视观察日影 , 很重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时日 。冬至这一天 , 日影最长 , 亦即斜度最大 , 天最短 。从这一天起就开始日渐长夜渐短了 。所以古人认为它是阴阳万物之始 , 因此 , 每逢冬至 , 朝庭都要举行大典 , 仪式很隆重 。
沈约《宋书》上说:“冬至朝贺享祀 , 皆如元日之仪 。”可见与元日并重 。另又有进鞋袜之俗 。在中古近古时期 , 妇女常在冬至这天做鞋和袜子送给公婆 。还有做赤豆粥的习俗 。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 既是自然节气点 , 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 , 以示孝敬、不忘本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 , 祭祖形式也各异 。
历史上 ,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 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 , 一是说明年关将近 ,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一到 , 新年就在眼前 , 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古时候 , 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 , 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
冬至在唐朝时依然非常隆重 。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记载:开成三年十一月廿七日 , 冬至之节 , 道俗各致礼贺 。住俗者 , 拜官 , 贺冬至节 。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 , 日南长至 , 伏维相公尊体万福 。”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 。出家者相见拜贺 , 口叙冬至之辞 , 互相礼拜 。俗人入寺 , 亦有是礼 。下面还有很长一段文字记载寺庙中僧人相互道贺的礼仪和语言 。在前一天 , 圆仁记载说:“夜 , 人咸不睡 。”这便与除夕守岁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