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西江月赏析( 四 )


在词人的感觉里 , 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 , 争说丰年 。先出“说”的内容 , 再补“声”的来源 。
以蛙声说丰年 , 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 , 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
因此 , 与其说这是夏景 , 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 , 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 。
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 , 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 , 因此下阕开头 , 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 , 运用对仗手法 , 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在这里 , “星”是寥落的疏星 , “雨”是轻微的阵雨 , 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 , 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 , 可是笔锋一转 , 小桥一过 , 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
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 , 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 , 竟忘却了越过“天外” , 迈过“山前” , 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 , 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 , 后文“忽见” , 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 , 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 相得益彰 , 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 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
单从表面上看 ,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 , 语言没有任何雕饰 , 没有用一个典故 ,  。
5. 曹雪芹的《西江月》全文西江月·批宝玉
清代:曹雪芹
无故寻愁觅恨 ,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 腹内原来草莽 。
潦倒不通世务 ,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 那管世人诽谤 。
富贵不知乐业 ,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 于国于家无望 。
天下无能第一 ,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 莫效此儿形状 。
译文:
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 , 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就一副好面容 , 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学问 。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 , 愚笨顽劣不愿读书 。行为奇怪性格乖张 , 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富贵的时候不知道享受家业 , 贫穷之后又难耐凄凉的情景 。可怜辜负了青春年华 , 对国对家都无法做出贡献 。他是天下第一无能的人 , 古今像他不肖的子孙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对你们这些富贵子弟说 , 不要学他的样子啊!
扩展资料:
《西江月》赏析
这首词 , 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 , 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 。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 , 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 。
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 , 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 。所以说词中句句都是反话 。
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 , 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 , 于是就要产生苦闷 , 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 , 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 。相貌好是真 , “腹内草莽”就未必 。
贾宝玉读书多 , 知识博 , 文思快 , 才情大 , 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 , 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 , 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 。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 , 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 。
连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 , 承认他懂得多 。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 , 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 , 不屑与之为伍 。
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 。“那管世人诽谤” , 正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