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妈是哪个地方的叫法( 二 )


我们台州最南端的,闽南话叫妈妈都是阿姨 。我从小到老几十年都阿姨阿姨呼喊老妈,喊父亲为姆爸 。哈,也听过身边好多人也这样称呼父母的 。
我们台州是多方言区域,有温州话,台州话,闽南话,平阳话等,说闽南语或是平阳话的人,有的称呼妈妈为“嗯囡”(谐音),称爸爸为“叔叔”(阿贼谐音)[害羞][害羞]
地方方言带有地方色彩,是几千年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大家打小就这么叫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
有趣的事是我嫁到夫家,听小姑和我先生称爸妈分别是“秀秀”“姆妈”,而我娘家叫“姆妈”妈发第四声,即是奶奶了 。一开始我感觉好奇怪,渐渐也就听惯了 。但尝试适应学着他们一家对公婆同样称呼,臣妾做不到啊!太别扭了 。
因此我在夫家,独自一人按大众化称呼尊称公婆爸爸妈妈 。
确实,台州有很多地方是差不多以这样的发音称呼母亲的 。
不过,台州人称母亲为“阿姨”的发音,与平常称阿姨的发音有明显的区别 。
平常的阿姨发音,阿字是第一声,姨字是第二声 。而台州方言里称母亲为“阿姨”的发音,阿字有点第三声的样子,姨字有点第四声的样子 。
记忆中,农村中大部分人称呼母亲为“阿姨”的,小部分人叫“姆妈”的连音 。感觉好像叫阿姨的是普通人家,叫姆妈的,家里是有点文化气息的 。这是我小时候的一种感觉,是不是这样,没个统计 。(我家都是叫阿姨的)
妈妈:阿亿(跟阿姨读法还是有区别的)
爸爸:阿dia(阿爹)
台州地区以前的称呼,80后开始就很少这样称呼了
临海市的杜桥镇、上盘镇、桃渚镇、小芝镇等地称呼母亲为阿姨,这是这些地方的方言,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包括三门县的部分乡镇也同样 。
上海话亲戚称呼大全
1、外婆:外婆(ngabhu)、外公:外公(ngagong) 。
2、爸爸:当面叫“爸爸”,上海话里念平声 。在别人面前,你可以叫“阿拉爷(ya)”,不太正经的可以叫“爷(ya)老头子” 。
3、妈妈:“姆妈”、“妈妈”是上海人普遍的叫法 。略不正经的叫法是“老妈”,在别人面前称“阿拉娘”、“老娘” 。结婚后回娘家叫“回娘海头起” 。
4、爷爷:爷爷(yaya)/大大(念dada,不能念dudu)/老爹(dia)/阿(e)爷(ya) 。
5、奶奶:阿奶/嗯奶/亲娘/阿娘/娘娘等 。
妈妈的100种叫法妈妈的称呼有阿妈、妈咪、令堂、妈妈、母亲、老妈、额娘、额吉、阿娜等 。云南的基诺族称母亲为“阿妈”,额吉”是蒙语对母亲的称呼 。“额娘”是满族对母亲的称呼 。“阿娜”是维吾尔族对母亲的称呼 。
各地妈妈的叫法 北京一—妈妈 上海——姆妈 广西——阿桑 广东——妈咪 山东——俺娘 江苏——嗯妈 安徽——俺妈 福建——姨 浙江一母妈 云南——咩 贵州——闷儿 湖南--嗯买啊 湖北——老俩 江西——母妈 河北——酿 山西——莫 河南——买 海南——阿妈 天津——妈妈 辽宁——妈 甘肃——马 宁夏——娅 四川一—麻 内蒙—额吉 陕西—麻麻 重庆——娘娘 吉林——妈妈 黑龙江——妈 新疆——阿帕 青海——阿妈 西藏——阿拉 台湾——阿姆
母亲是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也用于比喻养育人的某一群体或事物 。母亲在各国文化中均是被歌颂的形象,人们用各种方式颂扬母亲的伟大 。由此产生出的非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 。
《婆婆的镯子》中,石舟欣是李清霜的亲女儿,为什么喊李霜琴姆妈呢?石舟欣很小就被送到姑姑家生活,所以长大之后不愿和亲妈李清霜亲近 。即使李清霜现在对石舟欣各种亲近,也补不回来石舟欣的童年 。石舟欣喊李清霜姆妈,其实姆妈是上海方言,就是妈妈的意思 。
石舟欣从小离开李清霜李清霜的丈夫去到外地支教,李清霜带着石舟欣一起去的,但不巧的是,李清霜的丈夫生病了,李清霜也顾不来两个人 。她给上海的姑姑打了个电话,姑姑就把石舟欣带去上海生活,一直到长大,也是和姑姑长大的 。
石舟欣从小就不在李清霜的身边成长,所以石舟欣自然就不愿和李清霜亲近了 。儿子石磊和女儿差不多年纪,儿子能带在身边,女儿这么多年却不接回来,也难怪石舟欣不和李清霜亲近 。
李清霜试图弥补石舟欣李清霜有一个值钱的镯子,直接送给了石舟欣 。但石舟欣和姑姑成长,姑姑对她也很是疼爱的,送她的东西一大堆,就连镯子也数不胜数 。
李清霜和姑姑的生日是差不多的,姑姑每一年都会带着石舟欣去旅游过生日 。儿媳帮李清霜邀请了石舟欣单独和李清霜过生日,李清霜知道后,也是开心的不行;李清霜还为了石舟欣的到来,给她买了一身旗袍,要给石舟欣穿上,但是石舟欣拒绝了,因为她不习惯穿;在要拍照的时候,李清霜很是开心地想和石舟欣拍,但是石舟欣也是拒绝了,称自己还没准备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