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泥鳅养殖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二 )


此外,可以直接用水草放在水中进行泥鳅的无土养殖,特别是大规模养殖时,对泥鳅的生产过程易管理,易操作,泥鳅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将有很大的提高 。
资料拓展
泥鳅(学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是鳅科、泥鳅属鳅类 。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 。头小 。吻尖 。口下位,呈马蹄形 。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 。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 。鳃孔小 。鳞甚细小,深陷皮内 。侧线完全 。侧线鳞多于150 。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 。
形态特征:体长形,呈圆柱状,尾柄侧扁而薄 。头小 。吻尖 。口下位,呈马蹄形 。须5对(吻须1对,上颌须2对,下颌须2对) 。眼小,侧上位,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 。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鳞甚细小,深陷皮内 。侧线完全 。侧线鳞多于150 。鳔很小,包于硬的骨质囊内 。背鳍短,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7 。胸鳍距腹鳍较远,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0 。腹鳍不达臀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5-6 。臀鳍具不分枝鳍条2,分枝鳍条5 。尾鳍圆形 。
栖息环境:泥鳅为底栖鱼类,喜生活于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如湖泊、池塘、稻田、沟渠、水库等,喜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32℃,最适水温为22-28℃;当水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时,泥鳅活动明显减弱;水温低于5℃或高于35℃以上时,就潜入泥中停止活动 。冬季,泥鳅钻入淤泥20-30厘米处越冬,到第二年春天,水温达10℃以上时,才出来活动 。
生活习性:泥鳅在底泥中或水的底层淤泥中活动,且喜昼伏夜出,长期在黑暗环境使其视力退化 。但触须、侧线等却十分敏感,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肠呼吸,所以它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 。在缺水的环境中,只要泥土保持湿润,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因而在鳅科100余种鱼类中,唯独泥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
主要价值
【无土泥鳅养殖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药用:活体可以入药,性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虚泄泻、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痔疮、皮肤瘙痒等 。《本草纲目》记载泥鳅“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
食用及营养:泥鳅肉质细韧,营养价值高 。东南亚人民很喜食 。泥鳅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 。泥鳅肉中含蛋白质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维生素A70IU,维生素B130微克,维生素B2440微克,钙51毫克,磷154毫克,铁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还含一种类似EPA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保护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 。泥鳅含有的某些维生素比其他鱼类高,如维生素A、C及B族维生素,经常食用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
无土养殖泥鳅冬季要怎么过冬 无土养殖泥鳅冬季要怎么办1、及时投喂,催肥增膘 。泥鳅在水温10℃以上均可摄食 。水温在20℃以上时是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水温15℃以上,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仍不可放松;水温10~15℃时,每天至少投喂1次 。
2、搭建温棚,防寒保暖 。水温低于10℃时,泥鳅生长逐渐减缓,直至停止生长,人工防寒保暖可相对延长泥鳅生长期 。具体做法是,当水温在15℃左右时,在泥鳅养殖池四周插竹竿,做成拱棚架形,上用透明塑料薄膜搭设人工保暖棚,既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有效减缓热量散失,可延长泥鳅生长期一个多月 。适合于水面较小的池塘推广应用 。
3、采取措施,安全越冬 。自然越冬的露天池塘,每年11月份气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开始停止摄食,逐渐进入越冬休眠期 。露天池塘泥鳅的自然越冬方式有两种 。一是干池越冬,泥鳅停食后,将池水放干,待泥鳅进入池底泥土中后,在泥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秸秆,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 。
黄金泥鳅的养殖方法下面是黄金泥鳅的养殖方法介绍
1,准备一个合适的池塘
泥鳅的养殖肯定是离不开池塘的,这是最基础的养殖条件,但是池塘里面朋友们要保持水质清新,没有受到过污染而且水源还得充足,各种的排水和蓄水的功能都得齐全才行 。当然,池塘的面积最好是选择50到100平米的,深度则在50厘米左右为最佳 。这个时候大家伙还要检查池塘的这些池壁,如果有漏水的情况一定要进行改善,可以用一些工具把它夯实,这样就能够防止它渗漏的情况了 。池塘的底部也得有十厘米左右的淤泥,整个养殖场的四周,也尽量用那些石棉瓦或者是铁丝给做成围墙,这样能够防止一些其他动物进入池塘伤害泥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