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建树什么意思( 二 )


这些公爵国中除去虢国是真正的地位高之外,其他的不过都是做做样子,类似于官职中的虚职,看起来地位很高,但是没有实权 。这些公爵国看起来是地位最高的,但其实无论是土地还是话语权都不是很高,不过是周王室做给天下人看的,而真实的情况是周王室对他们甚至是有戒备之心的,比如殷商遗民的宋国 。虢国的地位在西周时期是比较高的,虢国的很多国君都曾在周王室担任要职,无论是内政还是军队,话语权都是很高的,但是虢国本身的发展却是很一般的,地理位置也紧跟在京畿周围,一直不曾有过忧患意识,而只是将虢国的命运与周王室紧密联系在一起,西周一亡,虢国基本也到头了,在春秋初期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就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与公爵国的名不副实相比,次一等级的侯爵国才是周王室真正的助力,侯爵国绝大多数都是姬姓宗族,是周王室真正放心的诸侯国,他们是“以屏藩周”的主要力量,比如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等,当然还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即齐国,齐国是周武王岳父姜太公的封地,虽不是姬姓国,但是也是周王室比较信任的一个诸侯国 。
齐国经过历代君主的筚路蓝缕,终于在东方站稳脚跟,并在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七雄之一 。这样看起来倒不是没有一点建树,不过,齐国后劲不足,在齐桓公称霸之后迅速衰落,并再也没有称霸过 。姬姓诸侯国中的鲁国、燕国、卫国、晋国、毕国等都是比较大而重要的诸侯国,其中更以鲁国、燕国、毕国地位最高,这和他们的开国者有关系 。
鲁国的开国者实际上是周公旦,燕国的开国者是召公奭,毕国的开国者是毕公高,再加上齐国的开国者太公望,这就是著名的“周初四圣” 。周初四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是周初最为著名的贤臣,由四人分封得来的诸侯国更是西周最为重要的诸侯国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毕公高的毕国似乎存在的时间很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灰飞烟灭 。
太公望的齐国毕竟是姜姓诸侯国,和周王室还是隔了那么一层,所以算不得地位最高的,倒是周公旦的鲁国和召公奭的燕国是周王室最信任且地位最高的,要知道当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而召公为辅臣,两人“分陕而治”,共同治理西周王朝 。周成王之后,召公还辅佐了周康王 。可以说除去周天子,周公旦和召公奭是西周地位最高的人 。
鲁国和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是很不相同的,燕国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比较低,因为燕国的地盘远离中原,和戎狄做着近邻,因此,燕国自保尚且不易,哪还有时间掺和到中原的斗争中来呢?不过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却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尤其是燕国出了一位了不起的国君,即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燕昭王,燕昭王时期,燕国还一度差点灭亡了齐国 。所以,就这点来说,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有建树的 。没有建树的是鲁国,鲁国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周公旦受封鲁国,但是并未就国,而是让他的长子伯禽去封地去建国,周公旦去世后,“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襃周公之德也 。
”周公旦对周王室所做的巨大贡献惠及鲁国,因此鲁国成为周礼最完备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真正地位最高的诸侯国 。但就其开国而言,周公旦就已经预料到了鲁国的未来,当初齐国和鲁国同时被封,太公望五个月就向周公旦汇报了齐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简政随俗,而伯禽则三年后才向周公旦汇报鲁国的施政情况,大意就是变俗格礼,当时周公旦就预料鲁国的发展一定赶不上齐国,将来必然会被齐国制约:“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鲁国太过注重周礼,反而做不到平易近民,平白失了发展的先机 。当然,春秋初期的鲁国发展还是可以的,它吞并了周围的数个小国,和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并且两国开始争夺霸主,桓公、庄公、僖公时期,鲁国虽及不上齐国发展迅速,但也算是齐国争霸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有数个小的诸侯国向鲁国俯首称臣,只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 。鲁国在强大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有了内乱,即后期鲁国三桓的兴起 。
三桓的兴起说起来可以追溯到鲁惠公时期,鲁惠公有一长子名为息姑,即后来的鲁隐公,还有一个幼子也是嫡子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本来息姑长大后要娶妻,鲁惠公给他定了宋国的公主,结果鲁惠公自己看上了宋女然后娶了做夫人,生下了嫡子允,成为鲁国的太子 。鲁惠公去世的时候,允很小,尚不能继承国君之位,于是息姑暂代国政,就有了鲁隐公,鲁隐公想效仿周公旦,但是他退出的不够及时,做事情也不够有魄力,让公子羽成功挑拨了兄弟俩的关系,于是鲁隐公被杀,鲁桓公继位 。桓公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完全决定了鲁国的未来,他们分别是庆父、鲁庄公、叔牙和季友,鲁庄公向下传递的就是鲁国的国君,而另外三人的后代则在未来形成了著名的鲁国三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