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 , 相同的金额 , 完全不同的奖励形式 , 对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
那么 , "贝勃定律"告诉了父母哪些教育孩子的要点呢?
1.外在的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有这样一句话:奖励做得好 , 教育就成功了90% 。 但是 , 如果奖励做得不好 , 那么孩子的教育也就是不成功的 。
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奖励 , 会导致孩子在完成所谓的"任务"时 , 考虑的不是"任务"本身 , 而只是考虑到:如果完成了任务 , 那么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呢?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 孩子只想着要赶快完成任务 , 而不是"我要完成" 。 "欲速则不达" , 结果 , 孩子的任务是低效完成的 。
孩子只是为了奖励而完成任务 , 没有丝毫的内在动机 。
文章图片
2.外在奖励会消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孩子因为奖励而选择去完成任务 , 奖励把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转换为了孩子的外在驱动力 。 外在驱动力就相当于环境因素 , 内在驱动力就是孩子是自己想要去做才会去完成任务 。
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外在驱动力 , 一旦外在驱动力大于内在驱动力 , 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会被外在的驱动力压制 。
最终 , 因为一次次的消磨 , 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消失了 。
3.奖励会让孩子注重物质生活 , 忽略精神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 , 一项任务 , 就相当于一个奖励 , 这让孩子忽略了他原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
若孩子形成这种错误的观念 , 那么孩子会把他的努力等同于物质 。 以后的学习、工作 , 孩子会只考虑努力给他带来的结果 , 容易忽略努力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感与满足感 。
前者的人生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 后者则是主要追求精神生活 。
文章图片
三、父母应该如何应用"贝勃定律"?
既然父母已经知道了不能随便地给孩子奖励 , 也知道了实行奖励措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 那么 , 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利用"贝勃定律"?
别担心 , 这里有三个建议给你!
1.将奖励换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父母喜欢奖励孩子零食、玩乐时间、电子产品 , 孩子可能会对这些东西上瘾 。
其实 , 父母可以巧妙地把奖励换成一些有意义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的奖励 。 比如说:书籍、心灵绘本、给孩子讲故事、一次旅游 。
这些有意义的奖励 , 不仅仅能促使孩子去完成任务 , 更重要的是 , 孩子会因为奖励 , 而提升他的思维、格局、眼界、见识等等内在的品质 。
2.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父母给孩子奖励时 , 应该告诉孩子:"你是自己主动选择了学习这个行为 , 而不是因为奖励才去做的 。 "
当孩子拒绝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 父母要主动去引导孩子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情我能够学会什么东西?
这样 , 可以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思考中会逐渐地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
文章图片
3.多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完成了一个任务 , 父母可以从结果看到孩子为这个任务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 如果孩子只是马马虎虎地完成 , 那么父母一定要严肃地批评孩子的态度 。 如果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 这个时候 , 父母把奖励交到孩子手上时 , 应该这样说:"孩子 , 你做的很好!爸爸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 。 爸爸妈妈给你这个奖励 , 不仅仅是因为你完成了我们交代的任务 , 而是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
这样的言语 , 会引导孩子去体会到"努力"的珍贵 。 下去 , 孩子也会愿意为了"努力的过程" , 选择更加努力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 。
父母只有施行正确的"奖励"模式 , 才能发挥奖励的最大用途 , 而不是让奖励变得廉价!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 , 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 , 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 , 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 , 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 , 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 , 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别等孩子“自控力差”,才知道“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 大人之间对孩子的“礼貌式夸奖”,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解释”?
- 怎么说都不听?孩子处于青春逆反期,“拥抱对抗”帮你解决
- 孩子从不向父母说心事?想要良好沟通,要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
- 越吼孩子情绪越激动?善用“低声教育”,“说”比“吼”更有效
- 孩子社会能力差?教孩子制作“社交脚本”,培养社交“小能手”
- 孩子懒惰不思进取怎么办?利用“马蝇效应”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 暑假让孩子放肆“玩”?聪明的父母会趁机培养孩子的“计划意识”
- 从小听音乐的孩子更“聪明”,重视“音乐启蒙”,孩子能受益终身
- 教育孩子不应“专制”和“放任”,找到管教平衡,要用双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