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朱祁镇两次登基的“皇帝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 二 )


不过朱元璋很聪明的一点做法就在于 , 他选的锦衣卫军官 , 都是“王公大臣”的嫡次子 , 为什么这么做 , 朱元璋所用的深意奥妙无穷 , 最重要的是 , 保护朱元璋的“大汉将军” , 有1500号人 , 另外还有七个军官 , 所以这支“保镖队伍” , 就有1507号人 。
【爱历史】朱祁镇两次登基的“皇帝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
文章图片
而大汉将军的职能是什么呢?
凡朝会、巡幸 , 则具卤簿仪仗 , 率大汉将军等侍从扈行 。
既然做保镖就要有保镖的样子 , 更何况是朱元璋的保镖 , 大汉将军们在皇帝没事做的时候就“站岗” , 有事做的时候就紧紧跟着 , 最重要的是 , 如果“御驾亲征” , 这一千多号人 , 也是要跟着的 。
这也是为什么在朱棣时期 , 会有锦衣卫深入草原地区“打探情报”的案例 , 这些干着最高保密级别活的 , 正是锦衣卫中的“大汉将军” 。
虽然在朱元璋、朱棣时期 , 锦衣卫先后都被削弱 , 但削弱而不是取消 , 这就说明最核心的一部分肯定还是在的 , 而最核心的那一部分 , 毋庸置疑就是这“大汉将军” , 因为东厂可以把锦衣卫的“特务工作”给分走 , 但是亲军的工作 , 还是得锦衣卫来负责 , 毕竟他们就是做这个起家的 。
特别是在明仁宗时期 , 明仁宗还将给朱棣看了几十年“大门”的一百多个“大汉将军”直接提升为“百户” , 让他们世代享受待遇 , 所以即便到了明宣宗时期、明英宗时期 , 大汉将军依然还存在着 。
如此来看 , 朱祁镇亲征的时候 , 带着数百个锦衣卫一同北上 , 这个可能性是极高的 , 假如朱祁镇自己没有作死削减大汉将军规模 , 那么他更有可能就是带着“一千五百个”锦衣卫作为保护他的核心力量北上 。
【爱历史】朱祁镇两次登基的“皇帝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
文章图片
如果有 , 那这些保护朱祁镇的锦衣卫哪去呢?
那么既然是很有可能存在着保护朱祁镇的锦衣卫 , 那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 , 包括朱祁镇被俘虏的时候 , 这些锦衣卫为什么没有挺身而出?
这一切 , 都得从潦草到不行的“英宗亲征”(土木堡之变”说起 。
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 , 朱祁镇就连连发生决策错误 , 他被“三杨”当年辅政南征北战的气派给影响到了 , 加上他的父亲朱瞻基和曾祖父朱棣都有亲征大胜、镇压蒙古的英雄事迹 , 他也想要追随前人的脚步 。
只是朱祁镇自己没有想到另一层情况:
朱棣驾崩在北伐归来的路上 。
朱瞻基后期放弃了和蒙古死磕 , 改为和平交流 。
这都说明了大明和蒙古死磕并不是一种最好的办法 , 可是朱祁镇身边有太监王振在左右他的决定 , 于是朱祁镇脑子一热 , 不顾兵部的反对 , 决定御驾亲征 。
其实御驾亲征这件事情并不是错的 , 因为作为皇帝 , 还是朱元璋的子孙 , 他要做点大臣反对的事情 , 那可以理解 , 加上在此前 , 瓦剌上报“三千使者”的数量来向大明要赏赐 , 而后还派了五万兵马南侵大明 , 造成大明边境损失数万将士 , 这等耻辱不报非君子 。
【爱历史】朱祁镇两次登基的“皇帝形象”都不是很好,这是为什么
文章图片
只是亲征归亲征 , 准备得先做好 , 可朱祁镇就是愣头青 , 完全没有考虑到“准备”的问题 , 自以为霸气宣布完亲征 , 就回去做胜利的大梦了 。
朱祁镇带领着“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这核心三大营北征 , 加上其他的各种军队 , 总北伐军规模达到24万人左右 , 要是放在朱棣的年代 , 蒙古方面就已经提前跑路或者认输了 , 可是朱祁镇在宣布亲征和正式出发的时间 , 就隔了两天 , 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 , 二十几万大军的后勤 , 根本就没跟上 。
那即便是粮草没跟上都好 , 只要朱祁镇依靠着老将 , 比如四朝老臣“张辅”这种人物打一场“速度战” , 以人数、炮火、进军速度的优势碾压瓦剌 , 那么这一战也是大胜 , 可问题是 , 朱祁镇竟然让太监王振监军 , 这等同于给了一半兵权给王振 , 而王振 , 根本就不懂打仗 。
在行军的过程中 , 忽然明军前线四路大败的消息传来 , 王振听了脸色一变 , 又百般暗示朱祁镇撤退 , 就在这时候 , 朱祁镇竟然听从了王振的意思 , 带人撤退 , 也许是从这个命令起 , 朱祁镇的“威严”就扫地了 , 注定这一支军队的军心涣散 , 逢战必败无疑 。
而后来就发生了王振借着撤军的机会 , 想带着大军回自己的家乡“耀武扬威” , 发生了一系列绕路事件 , 最终在土木堡驻扎的时候 , 被瓦剌军队打听到情报 , 包围了明军 , 垄断了水源 , 最终爆发大战 , 明军几乎被一边倒地屠杀 , 朱祁镇最终被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