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老师,傅斯年的学生,89岁爆红出圈,他凭什么?( 二 )


正是因为当年恩师傅斯年的慧眼 , 自己才得以走上博古通今这条正确的成才之道;也正因母校一众导师的出手相助 , 自己才有机会远赴重洋 , 学业大成 。
如今 , 是时候该回报师恩了 。
因此 , 许倬云欣然接受台湾大学的邀请 , 回台任职台大历史系系主任 。
朋友们疑惑他的选择 , 纷纷劝他“不要因大失小 , 丢个西瓜捡粒芝麻” 。
他却说:“我 , 深知自己天生体残 , 若想成事 , 唯有遵从本心 , 往里走 , 安顿好自己 , 方能达成所愿 。 ”
是啊!有人星夜赶科场 , 有人辞官归故里 , 孰是孰非无需评判 。
人生 , 哪条路都不好走 。
追求理想需要冒险 , 选择安稳需要放弃内心所爱 。
但听从内心的声音 , 尽力而为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 便是最好的人生 。
之后的几十年 , 许倬云将自己的一腔热血献给了三尺讲台 , 献给了学术研究 。
王小波的老师,傅斯年的学生,89岁爆红出圈,他凭什么?
文章图片
他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 , 无数的青年在他的谆谆教诲下脱颖而出 。
其中 , 最著名的学生莫过于王小波 。
1984年 , 32岁的王小波注册在许倬云名下读研 , 并在此期间进行《黄金时代》的创作 。
眼见因创作进入瓶颈期 , 苦闷的学生偶尔会流露出放弃的意愿 , 许倬云缓缓地说:
所谓人生 , 便是尽一份心力 , 求一份结果 。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 然后义无反顾地为之努力 。 只要最终所得是心中所愿 , 那就是成功 。
许倬云的话语令王小波醍醐灌顶 。
王小波的老师,傅斯年的学生,89岁爆红出圈,他凭什么?】之后 , 他在文字上猛下功夫 , 定稿的作品文字精炼 , 文风戏谑而浪漫 。
最终 , 《黄金时代》获得1991年度文学类中篇小说大奖 , 王小波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
多年后 , 王小波的妻子回忆起那段师徒间亦师亦友的时光 , 感概万分:
“许老是小波最为推崇的老师 。 因为从许老那里 , 我们学到了:这世上唯一的成功 , 便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 然后倾力而为去努力 。 ”
没有完美的选择 , 全靠权衡与取舍 。
就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里所说:
“年轻人 ,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 而非焦虑时光 。 你做三四月的事 ,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 ”
而成年人的勇敢 , 是既然选择了远方 , 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 直至成功 。
这世间 , 最质朴的行事规则便是:你只管尽心选择 , 全力奋斗 , 其他的交给时间 。
王小波的老师,傅斯年的学生,89岁爆红出圈,他凭什么?
文章图片
总有一个人的出现
会让你觉得人间值得
电影《玻璃樽》中说: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只有一半 , 为了找到另一半而在世间行走 。 ”
对于爱情 , 许倬云也有类似的认知:
“这世间 , 必有这样一个女孩 , 能识人于牝牡骊黄之外 , 能像伯乐识马般发掘我都另一面 , 而我也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 ”
要知道 , 身为台大历史系主任的许倬云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 , 无心顾及花前月下 , 郎情妾意 。
而孙曼丽的出现 , 对他而言 , 就是“上天赐与的福分 , 让自己终于遇到了不在乎牝牡骊黄的伴侣” 。
孙曼丽 , 长相姣好 , 家境殷实 , 是许倬云的学生 。
纵然身边有众多的追随者 , 可她独爱许倬云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
她曾欣喜万分地对同伴说:
“许老师真的很有才华 , 也从不因为自己身体不方便就轻易妥协 。 ”
都说爱一个人 , 不是因为他完美 , 只是因为他独特 。
那种感觉便是:说不出他的好 , 可任谁也代替不了 。
慢慢地 , 孙曼丽活泼开朗的性格让许倬云如沐春风;而许倬云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让孙曼丽颇为倾心 , 两人很快陷入热恋 。
对于深爱的人 , 婚礼是否隆重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站在身边的那人 , 必须是那个心爱的她 。
1969年 , 许倬云为孙曼丽举行了一个简洁的婚礼 。
婚后 , 许倬云潜心学术 , 对生活琐事绝不插手 。
而孙曼丽则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 , 摇身变成料理家务的一把好手 , 承担起家事 。
许倬云体弱 , 孙曼丽就照料他的生活 , 为他布置了一个温馨恬静的家 。
王小波的老师,傅斯年的学生,89岁爆红出圈,他凭什么?
文章图片
即便后来 , 许倬云的身体状况不可控地恶化 , 只能右手食指活动 , 写作只能口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