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医学人文科室建设大家谈|让更多肿瘤患者感受医学的温暖

患者|医学人文科室建设大家谈|让更多肿瘤患者感受医学的温暖文章插图
开栏语
医学直接服务于人 。 从人道、人性、人文出发 , 把关心、关爱、关怀和尊重患者融入医疗全过程 , 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追求 , 也是临床实践的伦理价值所在 。
为强化人文管理和服务理念 , 自2017年起 ,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在市属医院开展人文科室建设 , 评选“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 截至目前 , 北京市属医院60个科室通过验收 , 获颁“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 自6月22日起 , 健康报联合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开设“医学人文科室建设大家谈”专栏 , 邀请科室负责人分享理念、做法和思考 , 共同播撒医学人文的种子 。
“医学有两条腿 , 一条是技术 , 一条是人文 。 疾病给肿瘤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 , 更是来自心理、家庭、社会的压力 。 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接纳疾病 , 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 是每一个医生努力的方向 。 ”这是唐丽丽对于自己执掌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的“精确定位”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 她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将人文理念贯穿服务患者的全过程 。 2018年12月 , 科室通过验收 , 被评为“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
01 面对患者的苦恼 , 医生该怎么做
1995年 , 医学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唐丽丽进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康复科工作 。 “最开始我们为患者提供的是心理咨询服务 , 谁有不开心的事 , 都可以过来找我们聊聊 , 患者一般都不挂号 , 那时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非常有限 , 甚至认为‘聊天’就不需要挂号 。 ”唐丽丽说 。
唐丽丽将患者的困扰总结成三个方面:一是心理上无法接受自己患上肿瘤疾病这件事;二是自我形象崩塌 , 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三是很多晚期患者深受症状的困扰 , 比如焦虑、失眠、疼痛等 , 惧怕痛苦和死亡的来临 , 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
面对患者的这些苦恼 , 医生能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
2005年 , 唐丽丽赴美国纽约斯隆凯瑟琳癌症纪念医院进修学习 。 在那里 , 她师从国际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创始人吉米·霍兰教授 , 了解到世界先进的癌症治疗理念 。
“一个患者来了 , 是一个团队的医生为他提供服务 , 包括内科、外科、心理、营养、放疗、化疗等专业的医生 , 大家坐在一起讨论 , 什么才是对这个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 。 ”这让唐丽丽意识到 , 我们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精神心理治疗服务 , 还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的缓和医疗和安宁疗护的理念 , 帮助癌症晚期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 让他们在医护人员的照护下 , 坦然过好余生的每一天 。
为了帮助年轻医生们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 科室还经常邀请国际顶尖的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专家来授课 。
2019年 , 由康复科主办的国际肿瘤心理治疗大师课——“恐惧癌症复发工作坊”在医院举行 ,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国际权威专家讲授了如何帮助恐惧癌症复发的患者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 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的肿瘤临床医生、护士、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参与 。
为了让人文理念造福更多患者 , 2019年 , 康复科团队为来自北京市各医院的青年医师进行癌症症状管理培训 。 团队还走进山东、广西、福建、内蒙古等省(区)的多家医疗机构 , 就肿瘤患者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管理等与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交流 。
02 信任与沟通 , 有时会成为一剂良方
在唐丽丽看来 , 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 医务人员的态度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 换句话说 , 医患沟通的好坏 , 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感受 。
这几年 , 除了外请专家培训沟通技巧 , 唐丽丽要求康复科团队成员必须注意与患者沟通的方法 。 一次 , 科里一名年轻医生在为患者做治疗时 , 与患者发生了争执 , 没有很好地考虑患者的感受 , 只是机械地坚持常规操作 , 引发患者不满 , 打算投诉这名医生 。
唐丽丽知道后 , 找来这名医生 , 告诉他虽然坚持常规操作没有错 , 但是对待患者的态度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 没有站在患者角度 , 去体会患者的感受 。 她要求这名医生再次与患者沟通 , 争取患者谅解 。 渐渐地 , 科室成员的沟通意识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2019年 , 康复科团队为医院药剂科人员进行了人文医学培训 , 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为取药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 比如 , 将服药方式方法标记得更明晰 , 耐心解答患者的用药困惑等 。 团队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人员进行了人文医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