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连喝口水都会胖。”这一句调侃,让多少人“扎心”。
事实上,变胖也的确有一个“分水岭”,过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胖了!你要注意了!
发胖有个“分水岭”——25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时期总体肥胖率较低,成年后肥胖率开始增加。数据显示,18~24岁肥胖率最低,只有22.4%。25岁则是一个“分水岭”,从25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45~74岁阶段肥胖率最高。①
文章插图
虽然这项研究是在当地展开,不同人发胖的年龄也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过了青年时期,随着年龄增大,体重会更容易增加。
为什么年纪越大,越容易发胖?1、脂质周转率下降
2019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脂质周转下降明显,而男性在脂质周转下降时,若不节食,体重将平均上涨20%。②
脂质周转率,也就是脂肪细胞中脂质被去除和储存的速率。脂肪组织中脂质周转下降意味着,脂肪存储的速度远远大于被消耗的速度。
2、肌肉流失,代谢下降
随着年龄增大,人的肌肉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约10-15%的肌肉在20-50岁之间流失。③
肌肉量可以决定人的基础代谢,肌肉组织是人体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没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谢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肌肉量减少,如果再吃同样的食物,就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3、吃得越来越不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水平的提高,或者是工作应酬需要,大家的饮食习惯与年轻时发生变化,高能量食物吃的越来越多,导致摄入的能量多。
4、久坐、运动减少
年轻的时候,即使不刻意运动,平时在家里、学校里甚至刚工作时的工作单位中,也会难以避免的活动,然而工作时间长或有了自己的家庭后,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久坐一族”,可能好几个小时都不走动,导致摄入的能量无法消耗,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
5、经常熬夜、睡眠少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叶京英2017年8月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睡眠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人连续两晚上睡眠小于4小时,瘦素水平降低18%,饥饿激素增加20%。而瘦素的功能是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缺觉,瘦素减少,从而会增加肥胖的几率。
胖,真的很危险!1、老年痴呆风险增3倍
肥胖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年肥胖会大大增加患病风险。2014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30多岁发胖的人,发生痴呆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而40岁发胖的人风险降到了70%,50岁则下降至50%。专家认为肥胖症会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或许与血管硬化和高血压有关系。④
【 肥胖|发胖有个“分水岭”,过了这个年纪很多人都容易胖!要注意了】2、心血管发病率升高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最新发表一项研究,探索了一生中不同时期体重变化的死亡风险。⑤
研究结果显示,与体重保持正常相比,在25岁到中年时期(平均47岁)从非肥胖变为肥胖的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22%,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9%。而早年肥胖,中青年时期瘦下来的人群,死亡风险没有明显变化。如果直到中老年时期才转为非肥胖,那么总死亡风险仍然升高了30%,心脏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增加48%。
研究团队提醒,25岁后保持正常体重,尤其是防止中年时期的体重增长,对于预防晚年过早死亡非常重要。
3、糖尿病发病率高2倍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在2019年4月健康时报刊文指出,中年以上的肥胖人群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尤其是腰围增大比体重增加更加危险,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最大凶手之一。
控制体重,才能更好地控制健康和人生1、吃:平衡饮食、七分饱
吃饭七分饱不仅可以避免肥胖,还会减少身体负担。
此外,饮食中,酒、糖饮料、烧烤、油炸食品也要减少。日常生活中要平衡饮食,饮食中要注意减少隐形糖、隐形盐的摄入,做到少油、少糖、少盐,饭要吃七分饱。饮食原则为:低能量、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蔬菜水果要吃够,限制热量摄入。
2、动:增加运动
- 血压|颈部巨大肿块,然而高血压和肥胖让她的手术之路充满变数
- 免疫|手上有个“养肺按钮”,每天搓揉三分钟,提高免疫,肺或会更强壮
- 没有用的4种社交
- 脂肪肝|脂肪肝“戒晚餐”就行了?它最大的敌人不是肥胖,而是这4个!
- 对比剂|北京儿童医院有个双低CT
- 风险|腹型肥胖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特别高
- 把心关上,就是自我的回归
- 婆媳关系:最经不起考验的是有个很乐意干的事
- 湿气重|中医建议:湿气重的人,经常用它泡水喝,排湿气,健脾养胃不发胖
- 金匮要略|肥胖、怕冷又怕热、面黄,都是脾胃虚弱,中医调理仅用3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