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急救需要“神器”也需要“神技”

面对心脏骤停 , 公共场所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真的是“救命神器”吗?采访人员从中国红十字会5月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 , 截至目前 , 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已设置AED1.1万余台 , 使用AED施救67例 , 其中成功施救35例 。 (5月6日新华社)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显示 , 每年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大约54万 , 居世界之首 , 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 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 , 这是舆论的呼声 。 研究表明 , 正确的心肺复苏能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 , 而在“黄金4分钟”内正确使用AED , 则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 , 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 , 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 , 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2020年以来 , 多地出台措施 , 提高公众场所AED的配置数量 , 普及急救知识 , 完善急救体系 , 为AED发挥“救命神器”作用提供保障 。 这体现出公众急救意识的增强 , 映照着社会对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 。
但我们也看到 , 目前不论是公共场所AED配置还是急救知识的普及 , 与相关措施要求都有着很长的距离 , 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严重不足 。 据了解 , 美国规定急救车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设置AED , 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100万台 , 平均每10万人317台 。 日本目前大约有60万台 , 平均每10万人约有235台 。 我国在AED配置上起步较晚 , 公共场所覆盖率还很低 。 如果按每十万人300台AED的标准 , 我国至少需要配备420万台 。
急救需要“神器” , 也需要“神技” 。 据媒体报道 , 美国公众基本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89.9% , 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口占25% , 日本仅中学生急救知识普及率就达到92% , 而中国普及率仅为1% 。 有调查发现 , 我国公众对AED的认知水平不高 , 不会用、不敢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 普及“救命神器” , 不仅是普及一种急救设备 , 也是普及一种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不仅要解决关键时刻“没得用”的问题 , 也要同步解决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
正确使用AED施救的前提 , 无疑是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 。 对此 , 有很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例如 , 让院前急救科普、急救知识进学校、进社区;将急救培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在小学阶段 , 就把心肺复苏和正确使用AED作为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来培训;强制规定特殊行业的人员 , 如地铁、机场、铁路、公交站等公共场所服务与执勤人员 , 健身场馆、游泳馆等运动场所的教练员、救生员等 , 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 此外 , 还应保护救助人的救人意愿 。 今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明确规定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 , 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 这无疑从法律上打消了救助人的疑虑 。
【急救|急救需要“神器”也需要“神技”】呼吁公共场所标配AED , 不仅仅是配置 AED 的数量 , 更重要的是配套的培训 。 正如中国红十字会有关人士表示 , 有“救命神器”还得有“救命神技” , 提高全民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和技能 , 使公众会用、敢用AED , 这样才能最大效率发挥急救设备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