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主角丨“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要感谢一百年前的他。”( 二 )


蓝光|主角丨“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要感谢一百年前的他。”文章插图
1911中国川菜体验中心一角
此时的荣乐园 , 已从单纯的餐馆升级为文化艺术场所——包间里 , 四壁挂满名人字画 , 其中有唐伯虎、张大千等众多名家真迹 , 字画一周一换 , 可以一月不重样 。 餐桌器皿讲究 , 筷子为象牙筷 。
荣乐园就餐楼后面是厨房 , 占地宽阔 , 高峰时事厨人员超过200人 。 每天清晨 , 荣乐园墩子上的剁肉声 , 走三条街都能听到 。
蓝光|主角丨“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要感谢一百年前的他。”文章插图
蓝光鉴(左)与成都知名采访人员车辐(中)等合影
1936年 , 美军坦克司令阿平、美军飞虎队陈纳德来到荣乐园就餐 。 他们华服靓车 , 驱车直入 , 成为旁人驻足欢赏的风景 。 二人就餐体验极佳 , 评价极高 , 在驻成都的外籍人士中引起轰动 , 英、美、法驻蓉外交官频频光顾 。
蓝雨田透露了两件真事:1979年 , 港督彭定康会见中方代表提出想见荣乐园老板蓝光鉴 , 蓝家曾收到有关部门的电话询问 , 得知蓝光鉴已于1961年去世 , 彭定康一时怅然若失 。
上海滩大享黄金荣也曾递出橄榄枝 , 邀请蓝光鉴带领团队赴沪开馆 , 不出资金只需技术入股 。 想到山长水远责任重大 , 蓝光鉴婉拒了这个盛意 。
从教:学生出版《家庭营养知识》
繁华看尽是归途 。 1948年 , 蓝光鉴决定关闭荣乐园 , 一来因为物价飞涨 , 二来是赊账严重 , 出现经营困难 , 已难以为继 。
荣乐园的厨师们离而不散 , 大家重新开了一家“劳工餐厅” 。
1953年7月26日 , 成都大都会照相馆 , 蓝光鉴和夫人张成茹(坐中)一家子合影 。
解放后 , 西南军政委员会对蓝光鉴进行了全面政治审查 。 尽管蓝光鉴与四川政要过从甚密——时任四川劝业道总办的周善培曾诗赞:“成都百馆供宴客 , 正兴园为蓉之冠 。 治庖何止数千人 , 川味首推蓝光鉴 。 ”时任四川督军的熊克武题字:川味正宗 。 但他们的交情仅限于美食文化 。
尽管荣乐园雇佣数百厨师、杂工 , 却无一人说过蓝光鉴的不是 , 因为他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 。 每年除夕夜 , 他都会揣300银元出门 , 看哪些人家过不起年就会资助 。
1955年 , 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出聘书 , 聘任蓝光鉴为四川医学院营养科教师 。 其时 , 蓝光鉴已是71岁的老人 , 这个聘任是对他能力和品行的莫大任可 。
1961年 , 蓝光鉴因病去世 , 享年77岁 。 在川医(今川大华西医院)任教6年间 , 他带领同事和学生从营养学角度梳理和烹制了75道川菜家常菜 , 还从膳食平衡角度考虑热量搭配 。 1984年收录为《家庭营养知识》 , 成为营养学科的教科书 。
蓝光|主角丨“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要感谢一百年前的他。”文章插图
1984年出版的《家庭营养知识》
蓝光鉴、蓝光荣、蓝光璧之后 , 蓝氏后人再无人从事餐饮业 。 如今 , 蓝氏已有五代后人 , 有的在海外有的在省外 ,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 蓝家人都对祖上往事都闭口不提 。 蓝光鉴川菜美学陈列馆筹备时 , 蓝雨田等多次考察投资人 , 考量其重振荣派的发心是否纯正、是否可对川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
荣乐园告别的70余年间 , 有关方面多次想恢复荣乐园 , 皆因技术传承不到位而失败 。 此次 , 在荣乐园第三代传人主导下 , 荣派川菜重出江湖全面再现 。 蓝氏后人多次开会商议 , 最终决定全力支持不提任何要求 , 让祖父的美食理念惠及当下 , 让川菜持续成为四川的名片 。
贡献:对现代川菜的五大影响
对于重出江湖的荣派川菜而言 , 2021年是一个充满巧合的年份 。 今年是荣乐园创办110年 , 也是蓝光鉴离世60年 。 荣乐园辉煌的40余年间 , 蓝光鉴团队创制了300多道川菜 , 开创了川菜崭新的局面 。
蓝光|主角丨“我们今天吃到的川菜,要感谢一百年前的他。”文章插图
传承荣乐园风格的传统经典川菜
蓝雨田回忆了祖父制作的一道菜品——“回搅汉” 。
这是一道非常有趣的“菜中菜”——常规作法是野鸡红+猪肉合炒 , 野鸡红是芹菜和胡萝卜丝合炒 。
蓝光鉴的作法是:野鸡红+猪肉+牛肉 , 猪肉纤维细软 , 结缔组织较少 , 炒制时快炒快出 , 肉质方嫩;牛肉纤维较粗 , 肉质坚实 。
一锅同炒 , 两种肉都要恰到好处很考手艺 , 火候、时间都很讲究 。 蓝光鉴极好地掌握了“回搅汉”的烹制 , 在没有嫩肉粉的年代 , 令人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