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飞针、灵龟八法、鬼门十三针…寻访散落的中医针灸失传“绝技”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飞针、灵龟八法、鬼门十三针……中医针灸学中的这些冷门技术高度疑似失传 。 怎么办?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中医针灸技术失传社会调查团队 , 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 , 建立了融合因素和路径分析多元统计技术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 , 多角度探寻针灸技术传承现状和所遇困境 , 提出应对之策 , 助力针灸技术更好地传承发扬 。
【针灸|飞针、灵龟八法、鬼门十三针…寻访散落的中医针灸失传“绝技”】从古至今 , 在文献中梳理脉络
中医针灸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 , 从砭石摩擦到银针刺入 , 从取火烧灼到艾灸灼烫 , 华夏先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汇集起来的点滴智慧 , 最终使针灸在世界医疗史上熠熠生辉 。 然而 , 随着时代的演进 , 也有部分针灸技术因种种原因散佚在历史长河中 。 比如“针刺感传技术”在历史上为华佗所创 , 《三国志·华佗传》《后汉书·华佗传》中均有记载 , 但华佗去世后这项技术即失传 。“有一次在媒体上看到‘桃花九针’传人魏学标通过媒体向全国招生的报道 , 我就在想 , 民间针灸卧虎藏龙 , 有多少优秀的针灸技术传承者还未被发现 , 甚至无人继承呢?”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技术传承工作研究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徐爱军 , 为此组建了一支由8名本科生和3名研究生构成的团队 , 展开一系列调查研究 。调查团成员通过翻阅针灸古籍 , 查阅国内外核心数据库 , 收集国内外针灸传承的相关文献 , 对捻转法、芒针等20种针灸技法的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脉络梳理 , 总结出20种针灸技术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 从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到宋代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从清朝道光年间的“针灸火刺 , 究非奉君之所宜”到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和“取缔中医” , 针灸的发展演变跌宕起伏 。 调查团成员在对针灸技法梳理的同时 , 也结合了各时期的政策、行业背景 , 对历史重大事件着重进行了描述分析 , 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 。2021年1月初始 , 调查团成员在徐爱军教授指导下 , 采取线上问卷形式 , 面向国内国外共发放问卷5916份 , 回收有效问卷4143份 。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深入分析 , 进一步探寻了中医针灸的历史传承特点和内涵 , 明晰了中医针灸技术临床使用的现状与失传问题 。调查还发现 , 在针灸技术传承过程中 , 个别技术虽一度在国内式微 , 但却在海外有所发展 , 杵针就是一例 。 作为一种由《内经》九针中圆利针发展演化而来的针灸技术 , 杵针疗效较为显著且无破皮伤肌之苦 , 但是一度传人稀少 。 在这项技术有史可查的三百年间 , 仅在一家一姓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隐秘传承 , 如今仅有成都李氏杵针流派仍在传承使用这项技术 。 而在法国 , 1993年就成立了杵针中医学院 , 多年培养了近千名法国在职医生和中医爱好者 。
从学校到医院 在访谈中深入剖析
“平时在学习中 , 老师们教授的主要是现在临床常用的针灸技法 , 很少涉及冷门技法 。 我们在自主学习中研读古籍的时间也比较少 , 所以有些针灸技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大三学生严可琢感言 。
“我们还是运用常规技法比较多 , 而且老百姓对针灸疗法认识也不全面 , 来就诊的患者病种相对固定 , 对于一些冷门绝技 , 很少有机会用 。 ”无锡市儿童医院的陆莹医生讲了她在医院诊疗中的感受 。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建斌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针灸的传承创新 , 在谈到针灸未来发展时 , 他语重心长地说:“传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个学派永恒的追求 , 紧跟时代脉搏 , 在当代生命科学体系下寻找针灸的坐标和定位 , 是我们这个学派的特点 。 不是说守着几个招数、几个方子、几个技术 , 就能传承下去的 , 一定要与时俱进 。 ” 从在校生到行业专家 , 从学习针灸却未从事针灸行当的医生到针灸行业资深从业者 , 从省内到省外 , 团队成员的访谈调研范围不断扩展 , 下一步还将走访更多省市 , 更全面地了解针灸的传承故事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一名大三学生 , 我们从社会科学角度关注针灸的传承机制 , 是将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宝贵实践 ,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在问卷发放和走访调研过程中 , 也更好地了解了针灸行业现状 , 切实提升了我们作为南中医学子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 ”团队成员郑文韬表示 。通讯员 焦璇 黄倩玲 刘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