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以上的老人易患的房颤 治疗该选吃药还是做手术?

掌上春城讯 关于房颤治疗,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疑惑,究竟是该吃药治疗还是消融手术治疗?近日,掌上春城采访人员找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驻昆指导专家副主任医师刘俊,请他为大家答疑解惑。
采访人员:首先,请您为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房颤?
刘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10个人中间就有1个房颤患者。因此,房颤也是最常见的老年病。
房颤是由于心房快速而不规则电活动导致的。大多数患者在房颤发作时出现心慌、心乱,脉搏表现为紊乱而不规律,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头晕、晕厥发作,后期可以表现为无任何症状。
采访人员:那房颤可以通过以上症状自测么?
刘俊:房颤的确诊主要来自于心电图诊断,例如常规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远程心电监测等等。没有心电图的证据是不能确诊房颤的。因此建议怀疑有房颤发作的患者需要经常做心电图筛查。由于心电图检查方便、易行,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都配备有心电图机,因此,建议心慌发作时去最近的医院或社区做心电图,而不是去最大的医院。由于房颤早期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可以自行终止,故在做心电图检查的时候会出现心电图正常表现。这时候需要考虑做远程心电监测,通过延长监测时间去筛查出房颤。
采访人员:房颤的危害是什么?
刘俊:房颤的主要危害有两个:
1. 房颤增加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梗死等全身性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房颤患者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脑血栓造成偏瘫等症状会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房颤患者预防脑血栓是非常重要的。
2. 房颤发作引起反复心悸发作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长期房颤发作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增加早老性痴呆风险和认知功能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采访人员:房颤患者要吃哪些药物?
刘俊:第一种是抗凝药物: 大多数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血栓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特别已经发生过脑梗的患者。常见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倍林达(替格瑞洛)不是抗凝药物,仅仅适合于不能或不适合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
第二种是抗心律失常药:包括控制房颤发作的药物和转复房颤为正常心律的药物。常见控制房颤发作时心率的药物(包括倍他乐克、阿替洛尔、合心爽/合贝爽),口服这些药物可以让心跳慢下来,心慌的症状明显缓解,但是心律依然是房颤,适合于房颤患者自我管理。转复房颤为正常心律的药物包括普罗帕酮(心律平)、索他洛尔、胺碘酮等,这些药物可以口服,也可以静脉应用。
由于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和适应证存在差异,而且需要配合抗凝药物的应用,故通常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采访人员:房颤患者为什么要做消融手术?
刘俊: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临床治疗房颤最常见的方法。但是,与导管消融相比,药物控制房颤发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多个大型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导管消融手术控制房颤发作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在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出现房颤发作。因此,国内外关于房颤治疗的专家共识一致认为:对于症状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房颤患者均可以进行导管消融手术。
采访人员:房颤消融手术方法有哪些?
刘俊:目前房颤介入消融手术的方法主要是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两种方法。射频消融采用电热能量进行“灼烧”,而冷冻消融则采用冷能力进行“冰冻”。目前这两种方法治疗房颤的有效性是一样。射频消融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同时治疗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采用逐点消融的方法,对术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冷冻消融则采用球囊进行消融,冷冻球囊是为房颤专门设计的导管。相对于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手术发生心包填塞等致命性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疼痛感更小。但冷冻消融术中需要应用造影剂,对于造影剂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选择。
因此,对于单纯房颤患者可首选采用冷冻消融,对于房颤合并室上速或其他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首选射频消融。对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患者通常采用射频消融。
采访人员:房颤消融术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